11.Hirohito, Pu Yi, Stalin &Chiang(天皇、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
Feb. 24, 1936

1936年,同时登上《时代周刊》的四人,日本天皇裕仁,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关注于远东危机,这四人是解决危机的关键。
12.Emperor Hirohito日本天皇

日本天皇裕仁视察军队。
13.Prince Konoye 公爵近衛
Jul. 26, 1937

1937年6月近卫内阁一上台,就致力于建立战时体制,并表明要以战争来摆脱经济危机,因而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之后“七七“事变爆发,中日全面战争开始。
14.Admiral Mitsumasa Yonai海軍大将米内光政
Aug. 30, 1937

米内光政(海軍大将、海軍大臣、首相) (1880-1948 )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山本正担任海军次官,并和当时的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协力反对陆军的侵华作战,反对\"三国防共协定\"。. 但在后来因德、意、日三国同盟问题而使米内光政内阁垮台时。七七事变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15.Mitsumasa Yonai首相米内光政
Mar. 4, 1940

1940年,米内光政再度登上《时代周刊》封面。1940年1月16日成立了米内光政内阁,任第37代内阁总理大臣。
16.Kichisaburo Nomura海军上将野村吉三郎
Sep. 22, 1941

日本近卫内阁派前海军上将野村吉三郎为驻美大使,于1941年2月21日到达华盛顿。吴淞战役时野村吉三郎接替盐泽幸一指挥淞沪战争。后来海军中将野村吉三郎担任日本特混舰队司令官。指挥太平洋战争。
17.Yosuke Matsuoka日本外相松冈洋右
Jul. 7, 1941

“……日本正在扩张,试想有哪个正在扩张中的国家没拿它的邻国开过刀?问问那些美洲印地安人和墨西哥人吧,看看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在多年以前是怎样残忍地折磨他们的。”
——1940年——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如是说,他还首次使用了“大东亚共荣圈”一词。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前,日本精心谋划,在看到欧洲大陆燃起战火后,日本为了实现统治亚太地区的梦想,决定与德、意联合起来,向全世界扩张。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字。1941年3月底,日本外相松冈洋右访问柏林,希特勒敦促日本向南推进。
18.Hideki Tojo 东条英机
Nov. 3, 1941

1941年10月,近卫内阁倒台,东条英机任内阁首相。
1941年,他任近卫内阁的陆军大臣,极力主张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和发动对苏战争。东条英机,日本首相,陆军上将,甲级战犯。出生在东京一个军阀家庭。从 小就受到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的熏陶。1899年入伍。先后就读于陆 军地方幼年学校、陆军中央幼年学校、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 1915年陆大毕业后,历任陆军省副官、驻德国武官、陆大教官、陆军 省军务局课员、整备局动员课长、军事调查部部长等职:积极鼓吹向 外侵略扩张。 1935年 9月,出任日本关东军宪兵司令,在“强化治安”的名义下,以“剃刀效率”大批逮捕和屠杀中国东北抗日军民,深得上司赏 识。1936年晋升为中将。1937~1938年任关东军参谋长。“七七” 事变后,率军侵占中国大同、张家口、包头等地,建立内蒙傀儡政权。 1938年 5月任陆军次官, 12月又调任首任航空总监,极力主张对中苏两国同时正面作战。1940年 7月任陆军大臣兼航空总监,反对从中国撤军,主张对英美开战,并积极进行“南进”的准备。 1941年 10月,在好战分子一片赞许声中登台组阁,任首相兼陆军大臣,晋上将。他在就职的政府声明中,重申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的既定国策。11月 5日,日本御前会议作出了对英、美开战的决定。 12月 8日,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初战的“胜利”,使日本统治阶级欣喜若狂,东条英机更是忘乎所以。不仅担任首相兼陆军大臣,还先后 兼任内务、军需、外交、文部、商工大臣及总参谋长等要职,集军政财文大权于一身,将法西斯独裁制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但是,日本军事优势的好景不长。从 1942年 6月起,随着中途岛海战和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的接连惨败以及在中国战场的失利, 日本开始陷入被动地位,并走向崩溃之途。1944年7月,东条内阁被迫下台。日本投降后,他被定为甲级战犯,曾在美军前往逮捕前开枪自杀,未遂。1948年12月,由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在东京巢鸭监狱内被处决。
19.Admiral Yamamoto山本五十六(1884--1943)
Dec. 22, 1941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指挥官为日本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战争中的传奇人物山本五十六,因为珍珠港而让美国人刻骨铭心,由此登上《TIME》封面。山本五十六,早年作为舰长参加过日俄战争。1916年毕业后任第2舰队参谋。1919年赴美从事驻外工作。1921年回国后任海军大学教官。1923年赴欧美考察。翌年任霞浦航空队总教官兼副队长。1925年任驻美海军武官。驻外工作和出国考察期间,从欧美诸国航空兵的发展中得到启示,积极主张加强海军航空兵建设。1928年回国,先后任“五十铃”号巡洋舰和“赤城”号航空母舰舰长。1930年任海军航空本部技术部长。1933年调任第1航空战队司令。1935年任海军航空本部长,次年任海军次官。大力发展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并组织部队进行严格训练,对日本海军航空兵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39年任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兼第1舰队司令。1940年晋上将。拥护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支持并参与侵华战争;尽管不主张对英、美、荷开战,但坚决执行大本营决策。强调先发制人、速战速决、掌握主动,力主在对美开战之初以舰载航空兵袭击珍珠港,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确保日军进攻东南亚的翼侧安全。重视海军航空兵在海战中的作用,但未能完全摆脱“巨舰大炮制胜”理论的束缚,企图在美太平洋舰队得到加强前以海上决战的传统战法将其歼灭,结果导致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海战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中遭惨败。1943年4月在视察部队途中,其座机在布干维尔岛上空被美机击落而丧生。死后被追授元帅称号。
20.Pearl Harbor Remembered纪念珍珠港(相关)
1991年,《TIME》发行纪念珍珠港50周年特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