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无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99|回复: 0

为了孩子 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4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种足以改变孩子一生的教育
——与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飞一席谈
新闻背景:
根据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进行的评估结果显示:94.2%的家长和100%的教师认为,诵读古代文化经典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
1998年初,中华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决定推动“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组织孩子每天用15-20分钟的时间来诵读中国传统古诗文中的经典之作,用经典来充实、开发孩子们记忆力的黄金时代,让中华文化在新一代中国人中传承。徐永光认为:指导儿童诵读中国古代诗文经典的意义,一是在于开发记忆力,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文化准备;二是打好语言文字功底,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不会写文章,其原因是语文基础差。中国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这些千古美文就是最好的范文,而学习它的最好方法就是幼时背熟。三是获得熏陶和修养。古诗文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如“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些积极的人生理念和道德精神,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此成立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青年学者陈越光先生担任主任,负责落实全国儿童读经的组织推广工作。
1998年6月,“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激活。组委会向全国青少年提出“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口号,确定以“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终生受益”的方针指导儿童读经。他们原先指定的计划,是开展10年,组织全国的100万孩子参加,但活动一开展,发展速度大大超出预料。最初是学校的热情比教育主管部门高;家长的热情比老师高;农村学校的热情比城市学校高。后来,各地的学生、家长、教师和地方政府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这项文化重整工程。
笔者,早听说了这么一家民间机构——一耽学堂,它是致力于学习、体认和普及中国优秀文化的非营利性民间公益团队。2000年12月21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六所院校三十余名博士硕士发起成立,发起人为北京大学哲学系2000届硕士逄飞。学堂从草根公益开始,发动高校有志青年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以尽义务、做义工的方式身体力行、一线实践,开创了“用公益建设文化 以文教引领公益”的基层教化之路。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一字一句地去讲古文,在很多人看来是件非常不合拍的事情。也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而逄飞总是回答:我们不是在复古,我们只是想从中国人自己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入手,寻找与现实社会的一种纯真的、文化的沟通。笔者带着好奇心走进了这位一耽学堂发起人。
笔者:为什么选择儿童,让他们诵读经典?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逄飞:一这是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一盏照亮心灵之窗的明灯,一个最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方法,一个人心灵文化成长的必备食品。一个孩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是我们成年人永远不及的,他们的吸收能力在年龄越小的时候,像海绵一样全盘吸收,堆放在生命的深处,直到将来才慢慢发酵。根据实践,我认为读经典对少年儿童有这样的好处:
(1)儿童的记忆力加强,注意力集中。
(2)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3)语文程度明显提升,并带动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
(4)培养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知识。
(5)父母子女一起诵读经典,更能增进亲子感情,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除了上述直观的效果之外,一些专家学者还从理论的角度证明,在儿童阶段提倡读诵经典,是一个出力少、见效快、后劲足的教育方法。出力少,儿童只需每天诵读20-30分钟即可,不用特意抽出大量时间来背诵,不需要多加解释,不增加家长负担。见效快,儿童诵读2-3个月后就可发生明显改变。后劲足,利用儿童时期的记忆力,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而且在其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力会达到较高的顶峰,一辈子维持在较高的水准上,而且记下的东西包含了大量优秀的中外经典文化知识,个人一生怎麽能受用得尽,解读得完,当孩子把这些记到脑子里,就自然激发了他们的理解力和创造力了,而且是永不枯竭的源泉。
  笔者:是否也有人问过你:五千年中华文化,该流传的已经流传下来了,该摒弃的也都已经摒弃了,为什么还费这么大劲儿来做这样一件事情?
  逄飞:有。但不管怎么说,2000年底,一个北大刚毕业的硕士生,仅凭一个传呼机,而且仅仅几天时间,就招募到了30多位义工一起来做这件事儿,你说这件事情值得还是不值得做?
  笔者:又是什么触动了你,去走这样一条与大多数人不一样艰辛的道路?
  逄飞:我原来的想法就是能像古人那样:与老师情同父子,互相切磋、研究学问。后来,我想,做学问的最高境界不还是济人吗?我就走上了这条路。
  许多朋友也说他选择了一条难走的路。可是,他却慢慢地习惯了这种活着的方式。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也沮丧,好在他总能找到理由安慰自己:到最难走的路上走一走,这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他想,与其被动地被社会推着走,不如自己选择一条路,主动回应社会。
  2001年1月1日就有人预言,没有任何资金支持的一耽学堂撑不了一个月;一个月后,他们又预言,最多超不过两年。而现在六年都过去了,一耽学堂依然存活着。
  为此,逄飞付出了一切。逄飞考虑过钱的问题。他说他考虑的是“用心换天下的无本大买卖”。
  学堂创立至今,讲课分文不取,这当然意味着经费上的艰难。
  笔者:没钱怎么活?不能活,怎么去换无本大买卖?
  逄飞:真正心在天下,就不必想着自己的衣食住行。
  记者:会不会有人说:你创立学堂是为了出名?
  逄飞:如果说确实出了名的话,我愿意把这种出名的方式告诉更多的人,希望大家都能靠这种方式出名,那我太高兴了!因为这里边的辛苦,是只有做了才知道的。
  我们为13亿人办事——我不信13亿人养活不了我们这点人。我们之所以现在还没有钱,就是因为还没有把这个事业做成13亿人的事业,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文化是人心的事情,人心的事情是“无本的买卖”。无本买卖就是“大买卖”。很多人都纳闷,也像你一样问我:怎么活?还是说2001年吧,我在学堂的厨房里睡了一年,米是别人送的,油也是别人送的,然后,自己去买点大白菜、咸菜。衣服也有人送,那一年,还总有人送桂圆和维生素,可能是看我太辛苦了吧。
  一个人活,其实,很容易,很潇洒,也很快乐。
  为了度过难关,逄飞常引毛泽东1935年写的《行军告示》勉励义工:“我们必须准备走大路、小路、直路和弯路。走上坡路、下坡路、岔路和斜路,还要准备走绝路,走完绝路再赶路。”还以梁漱溟“以出家心态做乡村改造运动”激励义工“没有宗教背景,而有宗教情怀”。
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前,逄飞就有机会去德国“黑格尔档案馆”读博士,入学通知书都寄来了,老师们对他也寄予了很大希望,老师说,像他这样有天赋的哲学人才实在是少见。但他却因为一个不能预知的未来而放弃了可以预知的前途。他说,未知才对他更具吸引力。
  他记得,无论西方的哲学,还是东方的哲学,都有这样一句话:信能生智,这个信不是盲从的迷信,而是一种自知自信。自知自信就能生出智慧。正因为这种自知自信,这种智慧,逄飞才找到了他认为的——在这个时代他所能想到的最真实、最重要、最大的一件事情:面向公众,开办私学。
  四年多来,多少次,他“自己被自己感动了”。同时,他的精神也感动着聚拢着进学堂是学子、出学堂是义工的担当者。迄今,学堂有2500多义工。
  笔者:我还是想问:学堂初建,你就确立“人文日新,从青年起”的培养目标——文化+公益+青年。换句话说,你们是以公益的方式推广传统文化的,没有资金支持,尽管个人的生存问题可以解决,但是如何支撑起这个正在发展中的事业呢?
  逄飞:早期是我的一些朋友捐助,后来是社会上的朋友了解了我们的学堂后,自愿捐助。这四年来,学堂一直是在没有钱的状态下,良性发展的。
  笔者:作为民间草根组织,获得别人信任会不会特别难?
  逄飞:是的,开始是这样,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
  笔者:你的理想是把一耽学堂办成全国连锁性的公益组织,你说过这种授课方式需要一种小范围的、更亲密的师生关系。
  逄飞:是的。
  笔者:一个老师对几个学生?
  逄飞:蒙学塾师是这样的,一次上课不能超过五个。
  笔者:这样的传授是不是很慢?
  逄飞:对,你关注得非常有道理。我来打个比方吧,整个文化教育是一盘菜。
  笔者:体制内的教育是萝卜白菜。
  逄飞:对。我们要起的作用是什么呢?是味精的作用,量很少,但它无处不在。
  在这个时代,以一种公益的方式来做这件事情,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也有人向我建议,用一些商业的手法推广私学,但是文化不是推广出来的,它是人的内心长出来的,它可能很慢。
  笔者:我担心的是,你们的人数有限,影响的范围有限,怎么样能够让人们的心中都长出文化来呢?
逄飞:古人有一句话“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心是世间最宝贵的。我想,这就是一切文化教育事业的根本所在。

(经典诵读滨州免费光盘索取电话:3369957)
大隐隐于此,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无为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APP|无为大事记|百度统计|无为论坛 ( [鲁ICP备16011199号-2] [滨公备0601007] )

GMT+8, 2025-5-18 12:59 , Processed in 0.04110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