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姨太 发表于 2009-6-3 18:48

看了无数的清穿小说。。。。。康熙的这帮儿子们。。。。最喜欢还是十四。。。。虽然十三也很好。。
小仙女 发表于 2009-6-3 18:22 http://www.actcn.net/images/common/back.gif
康熙太有才了,给儿子们起的名字,我大部分不认识叫什么{:4_167:}

九姨太 发表于 2009-6-3 18:48

你也写本书吧就叫《清朝那些事儿》
笔名就叫当年星星吧
岚一样的爱 发表于 2009-6-3 18:44 http://www.actcn.net/images/common/back.gif
呃,不会写书,写了还不被人骂的不敢出门啊

九姨太 发表于 2009-6-3 18:52

压轴的闪亮登场

熙的儿子们的名字均取胤(胤,四声)*,老大名胤(礻+是)(音“是”)、老二胤礽 (reng,二声)即废太子、老三胤祉(音“止”),老四(即雍正)名胤禛(音“真”),老五胤祺(音“其”),老八胤禩(音“四”),老九胤禟(音“唐”),老十胤(礻+我)(音“俄”),老十三胤祥、老十四胤(礻+题)(音“提”)、十六阿哥胤禄(音“录”)、十七阿哥胤礼。雍正即位后,为了避讳,其他阿哥的胤字被改为了允(yun,三声)。


只查到这些,康熙太有才了,他儿子叫什么我直接不认识

浅笑 发表于 2009-6-4 13:49

{:4_189:}更新的挺快

九姨太 发表于 2009-6-4 14:43

往后就慢了,我喜欢的人都贴上了,以后碰见个贴个

九姨太 发表于 2009-6-5 19:47

本帖最后由 九姨太 于 2009-6-5 19:48 编辑

我家司马先生真郁闷,去北边厂里路过小区给我打电话问吃没吃饭,没吃饭带我去吃饭

我以为司马先生捡钱包了心情好请我吃好的去呢,就满心欢喜的说没吃呢。

结果人家司马先生说:“正好,你下来我带着去你北厂食堂吃,还能赶得上”

我心直接就凉了问他:你也没吃啊。他脸皮很厚的说:我在厂里吃的,我不去北厂食堂吃,哪里做的不好吃。

额滴神啊,他知道不好吃还让我去吃,没好气的说:我蒸好米饭了,不去

正在这个时候,电视里雍正咳嗽,司马先生的本性立马显露了:有人在咱家啊?谁啊?我听见咳嗽了???

狂汗,我说:你小点声,是个高官,一般人惹不起   他醋劲十足的说:谁啊?谁啊?

我说 :雍正    他缓和了一下说:妈的,知道我给你打电话还故意咳嗽给我听,直接是故意的,不想当皇帝了,不想当我关上电视。

司马先生真无敌了

晨曦 发表于 2009-6-8 20:23

{:4_209:}

一泛海孤舟一 发表于 2009-6-8 23:18

支持楼主发帖!

九姨太 发表于 2009-6-9 13:12

历史上民称二皇帝的博学贪官 ——和珅

和珅(音:hé shēn)(1750年 — 1799年),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生于乾隆十五年,住西直门内的驴肉胡同。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太上皇弘历驾崩。次日,嘉庆帝命和珅与户部尚书福长安轮流看守殡殿,不得擅自出入,实施软禁。接着下了一道突兀的圣旨,命令着实查办围剿白莲教不力者及幕后庇护之人。当天就有大臣领会到皇帝的意图,于是弹劾和珅的奏章源源不断送到嘉庆帝手中。嘉庆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立即下令逮和珅入狱。嘉庆帝本要将和珅凌迟处死,但由于皇妹也是和珅媳妇的和孝公主的求情,并且参考了董诰、刘墉诸大臣的建议,改为赐和珅狱中自尽。为避免政坛风波,嘉庆帝宣布对能弃恶从善和珅余党一律免于追究。
  经查抄,和珅财产的三分之一,价值二亿二千三百万两白银,玉器珠宝、西洋奇器无法胜数,以后部分赏赐给皇族,民间谚语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清史稿》等书载称,和珅“少贫无籍”,即贫穷低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与历史实际相差太远。
  和珅的先祖,居住在英额峪,与同一姓氏的清开国元勋私毅公额亦都同居一地。英额峪离清太祖努尔哈赤居住的赫图阿拉不远,努尔哈赤起兵以后,和珅的九世祖噶哈察鸾及其子达古山巴颜等弟兄子侄,皆投归太祖,此后不少人担任文官武将。和珅的五世祖即高祖父尼雅哈纳,行伍出身,在太宗时从征,“过北京,征山东,梯攻河间府,首先登城,克之,赐巴图鲁号,授三等轻车都尉”。轻车都尉是公、侯、伯、子、男这五等封爵之下的世职,相当于官阶正三品。尼雅哈纳之孙阿哈硕色袭祖世职后,又兼任佐领,并于和通泊征准阵亡,被追赠一云骑尉(官阶正五品)。尼雅哈纳的曾孙也就是噶哈察鸾的九世孙常保(和珅的父亲),袭曾祖父的三等轻车都尉和阿哈硕色的一云骑尉世职,并在八旗军内任职,当上了副都统。副都统,官阶正二品,是军界高级将领,每年俸银155两、米155石,还有养廉银500两。父亲常保袭职后,由于常保堂叔啊哈顿色在跟随康熙皇帝征准噶尔时英勇阵亡,追叙军功,常保受赠一等去骑尉。至乾隆时兼任福建都统。从和珅的高祖父尼雅哈纳起,到父亲常保,皆是有世职的官宦之家,尤其是其父是二品大员副都统,怎能说他是出身低微,“家贫无籍”!
  常保中正平和,为官清廉,在京待的极少,多征战戍边在外,为国而少顾家,因此家里没有什么产业,乾隆二十五年常保病逝于福建,和珅家境陷于窘迫中。
  和珅有弟和琳,小和珅三岁,与和珅是一母同胞,生下不久母亲病逝。和珅兄弟如寒泽孤雁,披风淋雨甚是凄苦。但二人向来和睦、相依为命,更有家人刘全多方奔走照应,兄弟二人虽若荒山竹笋,饱受风吹雨打,但却更见茁壮成长。
  和珅十多岁后进入皇宫西华门内的咸安宫官学读书,“少小闻诗达礼”。由于与继母的关系不好,少年时期他的经济条件比较差,但是,他18岁与官阶正二品的内务府总管大臣英廉的孙女结婚,20岁时又袭了高祖父尼雅哈纳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处境就显著地好了。因为,三等轻车都尉的岁俸为白银160两,还有80石米,比巡抚、布政使的俸银还多一点。和珅有了这笔可观的固定收入,就可以安享中等以上的生活水平了。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世职给和珅带来政治上的更大好处,为他提供了一条接近万岁爷的捷径,使他于乾隆三十七年,即22岁时,当上了官阶正五品的三等侍卫,并随即充任粘杆处侍卫。粘杆处,即尚虞备用处。清朝制度,“选八旗大员子弟之獧(juàn)捷者为执事人”,负责皇帝巡狩之时扶舆、擎盖、罟雀之事。粘杆处三等侍卫经常随侍皇帝出巡,就有了与皇帝回奏、回答的机会,从而为和珅的飞黄腾达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史籍载称,乾隆四十年的一天,和珅随驾出宫。“上偶于舆中阅边报,有奏要犯脱逃者,上微怒,诵《论语》‘虎兕(sì)出于柙’之语”,扈从校尉不知此系何意,和珅却立即对答说:“爷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耳。”乾隆听后很高兴,问和珅:“读过《论语》?”和珅说,读过。“又问家世、年岁,奏对皆称旨”。乾隆“见其仪度俊雅,声音清亮”,“矫捷异常”,十分赞赏,“自是恩礼日隆”。和珅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善于临机应变,博得了皇上的欢心,青云直上,立即于闰十月迁乾清门侍卫,十一月升御前侍卫,授正蓝旗满洲都统。此后,他不断升迁,兼任多职,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等要职,为皇上宠信之极,官阶之高,管事之广,兼职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他还是皇上的亲家翁,其子丰绅殷德被指定为皇上最宠爱的十公主之额驸。
  为什么和珅会受到乾隆帝如此特殊宠信和委以大权,成为主持朝政的宰相?是因为他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文武双全,诸葛孔明再生吗?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和珅确实精明能干,敏捷异常,善于临机应变,文化水平也相当高,记忆力特别好,还精通满文汉文,会蒙文和藏文,有处理政务的一定能力,但离真正的善理国政的名相和指挥三军克敌制胜的名帅,还相距甚远。论才学,和珅仅算一个名落孙山的小小文生,谈不上才华横溢,一代才子。谈治政,不管是破除旧的陈规积弊,建立新的重要制度,还是除大奸,荐大贤,他都没有大的建树。讲武略,他的水平更是低下。和珅与阿桂奉旨统军征剿甘肃苏四十三起义,阿桂正在督办河工,和珅先到军前,欲于阿桂到来之前扑灭起义,建立殊功,分兵四路进击,却失败了,勇将总兵图钦保阵亡。和珅不仅没有奏报自己指挥不当以致失利的过错,还隐瞒了图钦保捐躯之事,并颠倒是非,弹劾勇将海兰察、额森特的先战取胜是导致清军受挫的原因,遭乾隆帝严厉斥责,将其降三级留任。阿桂赶到军营后,问失利之因,和珅诿过于“将帅傲慢”,不听调度。阿桂“令将帅于次日晨集辕前”。“每呼一将入,辄命和坐其侧”,阿桂“有所调拨,及命屯戍处,其人辄应如响,如是者数,和坐上甚恚(huì)愤”。阿桂“问和云,诸将初不见其慢,尚方剑不知诛谁之头耶”。和珅“战栗无人色”。阿桂即命和珅离开军营,回到京师。
  和珅既在文治方面无甚建树,也无武功,资历又浅,还不是科举出身,威望自然不高,且在大学士、军机大臣中,相当长时间仅只名列第三位第四位,同僚阿桂、嵇璜、王杰、福康安等,皆系多年军国重臣,论军功、政绩、资历、门第、威望、才干和人品,哪一位都比和珅强。尤其是阿桂,文武双全,军功政绩皆有,是当时众所公认的超出任何大臣的名帅名相,乾隆四十一年起任军机大臣,四十二年任大学士,在四十六年至嘉庆二年去世之前,连任16年首席大学士和领班军机大臣。可是,在乾隆四十六年以后,特别是五十一年以后,在宠任和委以大权上,这四位大学士没有一位比得上和珅。出现这种特殊局面,完完全全是因为乾隆中了和珅的圈套,错爱了和珅。
  和珅虽不会治国统军,无甚功业,但却特别擅长于揣摩帝意,迎合君旨,玩弄权术,还会为皇上聚敛银钱,供皇上支付各种不便公开动支国库的费用,故能博取皇上欢心。这在乾隆四十六年废除“名粮”,增补绿营兵额,给武职养廉银上,表现得非常清楚。这时,乾隆乾隆八十大寿时以国库充盈,下诏要取消武将“名粮”,改为给与养廉银,增补绿营兵,每年要增加军费白银300万两。乾隆帝询问阿桂有何意见,阿桂奏称,费银太多,不应增补。乾隆不听其言,下谕说,现在国家“财赋充足”,“户部库银尚存七千余万两”,支付这新增的300万两,绰绰有余。著大学士会同九卿科道详议。和珅深知皇上必欲实行此法,故极力赞成。乾隆遂下谕批准大学士九卿等的复议,每年增支军费银300万两。
  正因为和珅擅长逢迎,摸透了也迎合了乾隆晚年志得意满、好大喜功、爱听谀言、文过饰非、自诩明君的心理,按其旨意办事,又善于敛财以供皇上享用,所以受到特别宠信,成为乾隆帝的惟一心腹和代理人。
  有了皇上的宠信和庇护,和珅身兼多职,位极人臣,基本上掌握了用人、理财、施刑、“抚夷”等方面大权,他便肆无忌惮地揽权索贿,乱政祸国。
  和珅聚敛财富的主要方式是任用官员索取贿银。内而九卿,外而督抚司道,不向和珅纳银献宝,不是和珅亲友,是很难当上官的,从而形成了“和相专权,补者皆以赀进”,“政以贿成”,祸国殃民的严重局面。以乾隆最关心的河工而言,就败坏得不像个样子。史称:“乾隆中,自和相秉政后,河防日见疏懈。其任河帅者,皆出其私门,先以巨万纳其帑库,然后许之任视事,故皆利水患充斥,借以侵蚀国帑”,“至竭天下府库之力,尚不足充其用,……而庚午、辛未高家堰、李家楼诸决口,其患尤倍于昔,良可嗟叹”。
  和珅聚敛财富之多,在历代文武大臣中当首屈一指,他的确是中国古代最大最富的贪官。关于和珅究竟有多少财产,确实数目是难以知晓了,但从他被嘉庆帝亲政后勒令自尽和抄没家产入官,可以知道大概情形。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帝逝世,初八日嘉庆帝下谕宣布,革和珅职,下狱问罪,抄没家产。正月十一日,嘉庆下谕,定了和珅20条大罪,其中讲道和珅的财产有:夹墙私库有金32000余两,地窖内埋藏银300余万两。另外,档案记载,和珅还有取租之地1260余顷、取租之房1000余间,以及大量珠宝玉器衣服书籍等等,数量之巨大,前所未有。至于私人的笔记和野史,更把抄没和珅的家产说得多得不得了。有的说,抄没清单所列106号中的25号,即折算成银22亿余两。有的说,赤金元宝100个,每个重1000两,估银150万两,赤金580万两,估银8700万两,元宝银940万两,白银583万两,苏元银315万两,当铺75座,本银3000万两,玉器库两间,估银7000万两,地亩8000余顷,估银800万两。和珅确实是中国古代最大最富的贪官。
  和珅在当政的短短25年里,就聚敛了如此难以想象的钱财,在惊骇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和珅究竟有何手段,竟然在乾隆皇帝眼皮之下,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清朝几乎15年的国库收入卷入私囊?且看他空前绝后的四大敛财手段。
  那么,他的庞大家产究竟有着哪些奇珍异宝?他又有着怎样非凡的手段,竟然可以创纪录地攫取如此让人瞠目结舌的钱财?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纪连海教师,将与我们一同清点和珅蔚为壮观的家产,曝光他疯狂敛财的隐秘手段,并探究这位清朝第一贪官真实的心路历程,揭示他的贪婪之谜。《百家讲坛》已播出。
  也就是说,和珅少时家境贫寒,在咸安宫学院念书时常常因学费的原因而担心(注:所谓的学费并不是什么要交给老师的费用,而是饭费、买衣服用的钱),而后来受到乾隆皇帝的宠后,就变得开始骄奢淫逸。爱钱爱到嘉庆帝从他的府上查抄到了值八亿两百音的赃款,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九姨太 发表于 2009-6-9 13:13

和珅的家产,家财万贯

-- 清朝第一大贪官和绅的家产清单
  房屋3000间
  田地8000顷,
  银铺42处,
  当铺75处,
  赤金60000两,
  纯金,大金元宝100个, 1000两一个,100个,多少,十万两;
  小银元宝56600个,100两一个,566万两。
  银锭900万个,
  洋钱58000元,
  制钱150万文,
  铜钱,150万文。
  吉林人参600余斤;
  玉如意1200余柄,
  珍珠手串230串,
  桂圆那么大的珍珠,10粒,
  大红宝石10块,
  大蓝宝石40块,
  银碗40桌,
  珊瑚树11支,每支都一米以上高,
  纱缎绸罗,绫罗绸缎,做衣服的料子,一共有14300匹,
  毛呢哔叽20000板
  狐皮550张
  貂皮850张,
  其他的皮又各种粗细皮56000张,
  铜器和锡器361000件,
  名贵瓷器10万件。
  镂金八宝炕床24座,
  西洋钟460座,
  四季好衣服7000件(貂皮男衣713件,貂皮女衣650余件,杂皮男衣860件,杂皮女衣437件,锦夹单纱女衣3118件,锦夹单纱男衣3808件,貂帽54顶,貂蟒袍37件,貂褂短罩48件,貂靴124双)。
  家人606名,妇女600名。
  当铺75座,估银3000万。
  银号42座,估银40万。
  古玩店13座,估银30万。
  玉器库2间。估银7000万。
  绸缎库4间,估银80万。
  瓷器库2间,估银1万。
  梨木紫檀家具组合6件
  查抄时曾经把和珅的家产编为109号,其中26号已估价的价值多少钱呢呢?价值两亿六千四百万两白银,还有83号没估价。如果按我们估价的再一算,又应该有8亿多两,那也就是说和珅的家产一共有多少?11亿两(实质上真的是这些吗?恐怕不止···什么是历史?历经岁月轮回且漫长流传,保留下的又能有多少呢?和珅作为清朝二皇帝,钱还不是他说了算,那些旷世珍宝,无价之宝到底有多少谁也不知道··)
  和大人的家底至少在11亿两之上,这么说你不会反对吧?在当今社会又是多少呢?我拿11亿两来阐述一下:5元/克,50克/两,11亿两=?克?算一下5x50x1100000000=250x1100000000=275000000000=2750亿
  当时清政府每年的收入大约7000万两左右,也就是说和珅一人的财产就相当于整个朝廷14年的总收入!
  明朝历史上也出过一个大贪官,叫严嵩,他的儿子严世藩曾对人夸口说:“朝廷不如我家富!”但如果比较起来的话,严嵩之于和珅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因为据统计,严嵩的家产是二百多万两白银,这个数字仅仅是和珅家产的55分之一,因此远不能与和珅同日而语。

九姨太 发表于 2009-6-9 13:13

和珅之死的二十条罪状
  一、当乾隆皇帝册立嘉庆皇帝顒琰为皇太子时,先期呈给顒琰如意,泄露机密以为拥戴之功,
  二、在圆明园内骑马,直入左门,过正大光明殿,至寿山口。
  三、乘轿出入神武门,直进宫中。
  四、取出宫女做小老婆。
  五、川、楚教匪滋事,各路军营文书报告,延搁不报。
  六、乾隆皇帝病重时,毫无忧戚,逢人谈笑自若。
  七、乾隆皇帝批阅文件,字写错了,竟然说不如撕掉另拟。
  八、管理吏、户、刑三部,一手遮天,变更成法,不许手下的人参议一个字。
  九、西宁报贼匪聚众抢劫杀伤,将原摺驳回,隐匿不报。
  十、朝廷有旨蒙古王公未出痘者不必来京,却违背谕旨,无论出没出痘者,俱不令来。
  十一、任人唯亲,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吴省兰、李潢等人,俱保举提升。
  十二、军机处在册人员随意撤去。
  十三、私盖楠木房屋,奢侈豪华,超标准、超规格。
  十四、其坟茔设立享殿,开置隧道,致使老百姓称之为“和陵”。
  十五、所藏珍珠手串二百余串,比宫中多好几倍,其中的大珠,比皇帝帽子上戴的还大。
  十六、真宝石顶,不是他应该戴的,却藏数十余颗,还有整块大宝石,为宫里所没有的,不计其数。
  十七、家中银两衣饰等物,数逾千万。
  十八、夹墙内藏赤金二万六千余两,私库赤金六千余两,地窖埋银百余万两。
  十九、当铺钱铺资本十余万,与民争利。
  二十、家人刘全资产亦二十余万,且有大珠及珍珠手串。

九姨太 发表于 2009-6-9 13:14

和珅年表
  公元1750年,和珅出生。
  公元1753年,其弟和琳出生。其母因难产死亡。
  公元1759年,和珅与和琳考入咸安宫官学就读。其父不幸染病死亡。
  公元1767年,与大学士英廉孙女冯氏成婚。
  公元1769年,十二月以文生员身份承袭三等轻车都尉。
  公元1772年,十一月授三等侍卫。
  公元1775年,十一月擢御前侍卫,授正蓝旗满洲副都统;长子丰绅殷德生。
  公元1776年,正月授户部侍郎;三月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四月授总管内务府大臣;八月调镶蓝旗满洲副都统;十一月任国史馆副总裁,赏戴一品朝冠;十二月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骑马。
  公元1777年,六月转户部左侍郎,并署吏部右侍郎;十一月兼任步军统领。
  公元1778年,正月因徇私舞弊被将二级留任,旋监督崇文门税务,总管行营事务。
  公元1779年,八月御前大臣上学习行走。
  公元1780年,正月,赴云南查李侍尧案,在回京路上,升户部尚书,旋命在议政大臣上行走;五月实授御前大臣,补镶蓝旗满洲都统,其子被赐名丰绅殷德,指为十公主额驸;六月授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十月任四库管正总裁,兼办理理藩院尚书事。
  公元1781年,四月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前往甘肃平乱;十一月兼署兵部尚书;十二月管理户部三库。
  公元1782年,二月因受贿被降三级留任;八月加太子太保衔;十月任经筵讲官。
  公元1783年,六月赏戴双眼花翎;十月任国史馆正总裁;十一月任文澜阁提举阁事。
  公元1784年,三月调补正白旗满洲都统;四月任清字经馆总裁;七月再予轻车都尉世职,旋调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管户部;九月封一等男。
  公元1786年,闰七月授文华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事;九月因徇私被降二级留任。
  公元1788年,二月封三等忠襄伯,并奖用紫缰。
  公元1789年,四月任殿试读卷官;五月任教习庶吉士。
  公元1790年,正月加恩赏给黄带。
  公元1791年,四月因盗窃银库被指失察之罪,降一级抵消。
  公元1792年,九月平乱有功,加三级;十月,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任日讲起居注官。
  公元1793年,任教习庶吉士,兼管太医院及御药房事务。
  公元1794年,二月因人参问题,被降二级留任。
  公元1795年,四月任殿试读卷官;五月任教习庶吉士;九月和珅因庇护刑部理藩院,降三级留任。
  公元1796年,正月,调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六月调镶黄旗满洲都统。
  公元1797年,兼理刑部,退去户部事,旋以军需报销,仍兼理户部。
  公元1798年,晋公爵。
  公元1799年,以“二十大罪”被赐自尽。

九姨太 发表于 2009-6-9 13:14

后代的命运
  长子:丰绅殷德
  1789年,丰绅殷德与乾隆帝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成婚。 历官御前大臣、护军统领兼内务府总管大臣,总理行营事务等。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和珅赐死,丰绅殷德被夺职,削夺伯爵爵位,保留散秩大臣头衔。嘉庆七年(1802年),清廷以平白莲教而大赦天下,丰绅殷德得以恢复伯爵。嘉庆八年(1803年)固伦和孝公主府长史奎福诬告丰绅殷德谋反,并国服期间产女等,谋反虽然子虚乌有,但是国服期间与侍妾行房以致生女确实,为此削去散秩大臣职务和伯爵爵位。嘉庆十一年(1806年),出任头等侍卫,满洲副都统,恢复伯爵,离京赴乌里雅苏台军中任职。嘉庆十五年(1810年)二月回京养病,晋公爵位,当年五月,丰绅殷德去世,终年三十六岁。有子早夭,遗二女,以养子福恩嗣,承袭和珅父常保所遗三等轻车都尉世职。 
  次子:(未取名夭折)
  和珅的次子是和珅在40多岁才生的。生下来没多久就死了,所以也没什么名字。由于其被通过万分,故提笔写了《忆悼亡儿绝句十首以当挽词》。
  女:钮祜禄氏
  后嫁与康熙皇帝的玄孙永均贝勒。和珅死后,他们受到冲击,抑郁不得志。

九姨太 发表于 2009-6-9 13:15

和珅绝命诗
  五十年来梦幻真, 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时水泛含龙日, 认取香烟是后身。

我们的“和比尔盖兹”也够可怜的,一生给别人做了嫁衣

九姨太 发表于 2009-6-9 13:18

纪晓岚    
个人简介
  姓纪名昀,字晓岚,谥文达,世称文达公,晚号石云、春帆,河北沧州崔尔庄人(1724~1805)。乾隆19年中进士,又授为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因学识渊博为乾隆赏识。曾因为亲家两淮盐运史庐见曾有罪受到株连被发配到新疆乌鲁木齐,后召还,乾隆以土尔扈特归还为题“考”他,命他为《四库全书》总纂官,至乾隆46年完成,耗时十年。次年擢升为兵部侍郎、左副都御史、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职务为大学士之副职,从一品),死后谥文达。纪晓岚住于阅微草堂。著有《阅微草堂笔记》,其后人整理有《文达公遗集》。其人除文才轩昂外,纵性放欲的个性在文字狱盛行的有清一代也非常有名。如
  小横香室主人在《清朝野史大观》卷3中说:“公平生不谷食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饮时只猪肉十盘,熬茶一壶耳。”
  采蘅之的《虫鸣漫录》卷2:“纪文达公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兴而幸者,亦往往而有。”
  昭枪在《啸亭杂录》卷10“(公)今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日食肉数十斤,终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
  孙静庵的《栖霞阁野乘》:“河间纪文达公,为一代巨儒。幼时能于夜中见物,盖其禀赋有独绝常人人者。一日不御女,则肤欲裂,筋欲抽。尝以编辑《四库全书》,值宿内庭,数日未御女,两睛暴赤,颧红如火。纯庙偶见之,大惊,询问何疾,公以实对。上大笑,遂命宫女二名伴宿。编辑既竟,返宅休沐,上即以二宫女赐之。文达欣然,辄以此夸人,谓为‘奉旨纳妾’云。”
  鲁迅论纪晓岚及《阅微草堂笔记》(见《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二篇 《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
  《聊斋志异》风行逾百年,摹仿赞颂者众,顾至纪昀而有微辞。
  《阅微草堂笔记》虽“聊以遣日”之书,而立法甚严,举其体要,则在尚质黜华,追踪晋宋;自序云,“缅昔作者如王仲任应仲远引经据古,博辨宏通,陶渊明刘敬叔刘义庆简淡数言,自然妙远,诚不敢妄拟前修,然大旨期不乖于风教”(20)者,即此之谓。其轨范如是,故与《聊斋》之取法传奇者途径自殊,然较以晋宋人书,则《阅微》又过偏于论议。盖不安于仅为小说,更欲有益人心,即与晋宋志怪精神,自然违隔;且末流加厉,易堕为报应因果之谈也。
  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非 仅 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滦阳消夏录》方脱稿,即为书肆刊行,旋与《聊斋志异》峙立;《如是我闻》等继之,行益广。鲁迅《聊斋志异》

九姨太 发表于 2009-6-9 13:22

传说趣闻
  清代才子纪晓岚,乾隆年间进士,从编修、侍读学士累迁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编纂官十多年,晚年著有《阅微草堂笔记》25卷,享有与《聊斋志异》并行海内外的盛誉。他文情华瞻,慧黠敏捷,是个对句奇才,天地万物、古今诗赋无不可入对者,信手拈来,出口成趣,浑若天成,其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夫让人叹为观止,关于纪晓岚对联的故事,笔记、野史中多有记载,在民间也流传颇广。
  有一年冬天,纪晓岚跟随乾隆南巡至白龙寺,适逢寺僧鸣钟。庄严古刹,钟声悠然,乾隆诗兴大发,挥笔写下"白龙寺内撞金钟"七个大字。纪晓岚见之,知是乾隆有意考他,便从容挥笔对上下联:"黄鹤楼中吹玉笛"。乾隆当即拍手称赞:"佳对!"。
  纪晓岚熟读诗书,记忆力很强,其师曾以杜甫《兵车行》中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出联考他,他巧妙地运用李商隐《马嵬》中句"他生未卜此生休"作对,天衣无缝,工整贴切,令其师不得不佩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乾隆16年夏季,乾隆帝见池中荷花初放,乾隆得句云:"池中莲藕,攥红拳打谁?"。纪晓岚看到池子左边的蓖麻,便以问对句,答道:"岸上蓖麻,伸绿掌要啥?"。同样以问句相对,天衣无缝,令乾隆称奇。
  纪晓岚中取进士那年,见京城当铺林立,随口吟出一句上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但苦思不得下联。后来他执令赴通州当主考官,见通州有南北之分,苦思数月的上联便有了下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绝妙之极。
  有一年秋,一个经常愚弄百姓的戏班到纪晓岚家乡演出,因该地很穷,生活很差,戏子们心中怨气很大。于是,在一出戏中饰"主考官"的戏子便借戏讽刺该地的乡民:"酸芥菜,臭黄瓜,入口眉愁眼眨;"熟料恰逢纪晓岚回乡看望父母,于是愤然回敬道:"毁梨园,败戏德,开台腔乱调翻!"
  纪晓岚曾有一位脾气不好的医生朋友。某日纪晓岚因小恙前去求诊,这位医生朋友对他说,我出个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诊费、药费全免,纪晓岚心想对联之事能难倒我?便点头应允。上联为:"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纪晓岚便借其脾气发挥,续了下联:"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既触其缺点,又促其改正,一语双关,妙哉!
  一知县早闻知纪晓岚才华横溢,极善对句,想亲自试之。某日恰遇纪晓岚随驾巡视至此县,他便出了个刁钻的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纪晓岚思虑片刻,一时难以为对,环视四周,见有一鹦鹉,便从容对道:"鹦有雌雄都叫哥。"该知县对纪晓岚的才华暗暗称奇。
  纪晓岚巧对乾隆皇帝
  清代才子纪晓岚入宫以后,每天给乾隆皇帝讲书,读诗文,时间一长,不免有思乡之苦。
  一日,乾隆皇帝看出了纪晓岚的心事,便对他说:“看你终日闷闷不乐,必有心事。”纪晓岚说:“何以见得?”乾隆于是说,你是:“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纪晓岚立刻下跪说:“正是,陛下如恩准假还乡,当感戴不尽。”
  乾隆说:“只要你对出朕的上联,就准假。”纪晓岚说:“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乾隆皇帝见纪晓岚的下联对仗十分工整,不觉大悦,于是准假让纪晓岚回乡省亲。
  清代大臣和珅请以学识渊博闻名的纪晓岚为他刚落成的一座竹林环绕,风景秀丽的花园题字。纪晓岚略一沉思,便一挥而就了“竹苞”二字。某日,乾隆出行至此,望着题有“竹苞”二字的匾额哈哈大笑:“此乃纪晓岚骂人之语,尔等竟然不知!
  有一回乾隆赐宴于纪昀,乾隆看见桌子上有一瓯(古时一种容器)油,既吟出一副上联“一瓯油”,纪昀以桌子上两碟豆子为下联“两碟豆”
  ,乾隆说:我说的上联是"一鸥游"。臣说的也非“两碟豆”而是“两蝶斗”。乾隆一笑,吟出“江上一鸥游”。纪昀也随即道“林中两蝶斗”。这也许就是君臣才华两相知吧。
  刘福娃鞋赠纪晓岚,纪晓岚题字福联升
  
  乾隆四十一年春,在一片锣鼓欢腾、炮竹连天的喜庆之中,“福联升”的鞋铺开张了。店老板刘福娃欢喜万分。提起“福联升”由来,这里还有纪晓岚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乾隆三十三年,纪晓岚因嫡亲卢家案子受牵连,被乾隆贬到乌鲁木齐充军。当时,刘福娃是京城里一小鞋匠,曾受恩于纪大学士。心怀感激的刘福娃听说此事后,冒死前去给纪晓岚送行。临别时无以为报,刘福娃送上一双亲自缝制的布靴,祝纪大学士一路走好。
  光阴荏苒,纪晓岚在大漠快两年了。一日夜,皓月当空,纪晓岚闲翻《李太白诗集》,吟至“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时,京华旧事涌上心头,情不自禁之下,翻起了旧时物品。这里有皇上御赐的马褂朝靴,还有共事官僚赠送的稀物珍品。突然,纪晓岚的目光停留在一双崭新的黑布朝靴上。一时眼生,纪晓岚细细看去,鞋做的线密底厚,鞋腰,内侧用红线绣着一个小小的“福”字,顿时想起了当日刘福娃送行的一幕,感慨到:“百姓情真啊”于是,纪晓岚脱下旧靴,穿上了刘福娃做的新靴。不成想,福娃的鞋真的给纪晓岚带来了福音。数日之后,乾隆帝一纸诏书命纪晓岚即日回京,官复原职。纪晓岚穿着这双送来福音的布靴连日赶路回到京城。从此以后,纪晓岚官场得意,一路顺风。这真是:福娃生福福不浅,学士升官官运通。
  后来,纪晓岚派人找到了还是鞋匠的刘福娃。纪晓岚问刘福娃有什么心愿。刘福娃说:“俺就是想着,有一天能有个自己的鞋铺。”听后,纪晓岚笑着说:“好,刘福娃,有福啊,你的铺就叫‘福联升’吧!”

九姨太 发表于 2009-6-9 13:23

关于纪晓岚妻室
  吴湖帆题识纪晓岚烟管拓片据史书记载,纪晓岚先后有一位夫人和六房妾,这在当时对于一个官至礼部尚书的大学士来说是很正常的,没有反而不正常。纪晓岚很讲感情,1740年17岁的纪晓岚就跟邻县20岁的马氏成婚了一生相敬如宾,白头偕老。马夫人直到纪晓岚七十二岁那年才去世。他有一房妾名为文鸾,是他从小青梅竹马的朋友。这在封建社会来讲是很难得的。
  纪晓岚的夫人姓马,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以“嫡庶”之“嫡”的身份出现的。《槐西杂志》第二卷八十八条是为纪的一个侍姬立传的,说马夫人很喜欢那侍姬:“故马夫人终爱之如娇女。”第二次是以婆母身份出现的,在《槐西杂志》卷三第二百一十四条:“马夫人称其(二儿媳)工、容、言、德皆全备。” 纪惜墨如金,两次提到马夫人,一共就用了二十多个字。笔法之中,读不出夫妻之间应有情感色彩,倒是有些客气,有些许远距离的尊重。这是合乎情理的。猜度马氏与纪之间的生活,无非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十多二十岁结了婚。像纪家这种官宦家庭,所娶媳妇必是门当户对,马必定是个大家闺秀,所受教育免不了三从四德,进得纪家之门,孝亲友姑,对纪彬彬有礼。新婚燕尔之时,或者还会与纪一起共同沉浸在温柔乡一段时间,但后来纪中举入仕,马氏的主要责任就是在家中孝敬公婆,抚育儿女。纪有了一房又一房侧室,马氏对纪晓岚承担的责任,主要便是举案齐眉了。再到纪晓岚有了自己个人的家业,不与父母住在一起,马氏的正妻身份,实则“法定”成了纪晓岚家庭的总经理,对一家人的生活起居进行日常的行政管理(虽然会有管家,但那最多算个对外事务的执行总经理),而纪在外公务与马氏没有什么关系,对家庭而言则担负董事长的角色。纪与马氏之间,终于就成功完成了从小夫妻关系,到家庭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合作关系的必要转换。总经理在任上,不管工作做得好不好,董事长对外人道来,总是要客客气气尊敬一下的。估计马氏的总经理干得还不错,所以《阅微草堂笔记》提及马氏,突出的就是她对侧室、儿媳的管理。
  郭彩符是纪的侍姬之一。《槐西杂志》卷二第一百四十一条专门讲的就是这个女人,三百余字,不少了。纪简单讲了这女人的来历和命运的不佳。重点讲了两件事。一是纪受贬在新疆时,“姬已病瘵”,到关帝庙问了一支签,知道还能等到纪回来,但病却好不了,果然纪回来不久,郭氏就去世了。二是在郭氏死后,家里晒其遗物,纪睹物生情,作了两首怀念郭氏的诗:“风花还点旧罗衣,惆怅酴釄片片飞。恰记香山居士语,春随樊素一时归。”(郭氏亡在送春之日)“百折湘裙台画栏,临风还忆步珊珊,明知神谶曾先定,终惜芙蓉不耐寒。”
  沈明玕是纪的另一侍姬,纪着墨最多,用了两篇七八百字。《槐西杂志》第二卷八十八条几乎是在给沈氏作传,除介绍了她的来历、自愿当富家之媵妾,“女子当以四十以前死,人犹悼惜。青裙白发,作孤雏腐鼠,吾不愿也”的心愿,还录了她一首小诗:“三十年来梦一场,遗容手付女收藏。他时话我生平事,认取姑苏沈五娘。”而且说沈氏临终前生魂跑到纪晓岚“侍值圆明园”的住处去探望了他。沈氏死后,纪在其遗像上提了两首诗,其中一首为:“几分相似几分非,可是香魂月下归。春梦无痕时一瞥,最关情处在依稀。”《滦阳续录》卷一第二十八条专门录了沈氏死前不久, “以常言成韵语”写的一首《花影》诗:“绛桃映月数枝斜,影落窗纱乡帐纱。三处婆娑花一样,只怜两处是空花。”说沈氏诗中“两处空花,遂成诗谶”(一花为沈氏不久亡,一花为沈氏婢女亦不久亡)。

九姨太 发表于 2009-6-9 13:24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简介
  《阅微草堂笔记》是五种笔记小说的合集。有《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集《滦阳续录》。
  《阅微草堂笔记》的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边地景物,诗词文章,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纪昀仕途顺利,他写此书的指导思想是“大旨不乖于风教”,采用六朝志怪的笔法,叙述简淡,不作细节描写,不求文辞华美,与《聊斋志异》的描摹细腻、委曲动人大异其趣。
  除此这外还撰写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三十二卷《纪文达公遗集》(上十六卷文章,十十六卷诗赋)、十卷《评文心雕龙》、六十三卷《历代职官表》、四卷《史通削繁》三十六卷《河源纪略》、《镜烟堂十种》《畿辅通志》、《沈氏四声考》二郑、《唐人诗律说》一册、《才调集》、《瀛奎律髓》评、《李义山诗》、《陈后山集钞》二十一卷、《张为主客图》《史氏风雅遗音》、《庚辰集》五卷,《景成纪氏家谱》等。他还参与编选、评点其它一些书籍,也参与了另外一些官书的纂修。
  总之,纪晓岚一生才华和学术成就十分突出,多姿多彩。他曾给自己写过一道词,其中两句:“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不老泉”,就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纪晓岚不仅在清代被公认为文坛泰斗,学界领袖,一代文学宗师,就是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位少见的文化巨人。
  纪晓岚巧解老头子
  一年盛夏,纪晓岚和几位同僚一起,在书馆里校阅书稿。
  纪晓岚因为身体肥胖,经不起炎热酷暑,于是就脱掉了上衣,赤着上身,把辫子也盘到了头顶上。
  不巧,这时,乾隆皇帝慢慢走进馆来。当纪晓岚发觉时,已经来不及穿衣服了,于是他赶紧把脖子一缩,钻到了书桌底下。其实,乾隆早就看见纪晓岚的动作了,但他装作不知,就在馆里故意与其他官员闲聊,迟迟没有离去的意思。纪晓岚在桌子下面大汗淋漓,实在是熬不住了,就探出头来问道:老头子走了没?他的话音刚落,抬头一看,乾隆皇帝就坐在他面前。许多人觉得好笑,但乾隆不觉得好笑。
  乾隆大怒:纪晓岚,你好无礼。为何叫我老头子,如果你解释得当,我就放过你。所有官员都为纪晓岚捏了把汗。
  纪晓岚真不愧是铁齿铜牙,他从容的回答道:皇上万寿无疆,难道不叫“老”吗?您至高无上,难道不叫“头”吗?天地是皇上的父母,难道不是“子”吗?连起来不就是“老头子”吗?
  乾隆听了,立即转怒为喜,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还奖赏了他。

点燃的烟 发表于 2009-6-9 14:21

原來小9喜歡研究紀大煙袋

九姨太 发表于 2009-6-9 22:15

原來小9喜歡研究紀大煙袋
点燃的烟 发表于 2009-6-9 14:21 http://www.actcn.net/images/common/back.gif
你木看见大烟袋前面还有很多高管满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主题:[九姨太 ]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