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啊文学
每次写日记的时候都会想起法国国王的写法,写道,今日,无事。不由得会微微笑一下。日子就像素净的信笺,不经意间已然翻过一页一页,忙碌和渐渐的熟络驱走了刚来时新境遇的惶惑。塔中项目组的活计之外,帮朋友上一个辅导班的语文课,两边辗转。
呵,语文!
由于生活中的变故,停下了两年对文学的热爱和练笔,与此相关的性格走向也转走另外的轨迹。不去碰触带着张力、激荡心灵的文字,转而一直关注政治、经济和能源,客观、冷静,数字是数字。很多曼妙恬然的意境,远离了;精致的美丽或者流年的忧伤,也很少的再去品味。稍有触及,避开随即。
简简单单,略有麻木的日子,稍稍地心宽体胖了。这是母亲所欣喜和期望的。
没有以往敏感的怅然感慨,没有卓然独立的清高,没有探掘的深思,不知道是更加地融入了现实的生活,还是搁浅了,于那最初的梦想的旅途上?
信笺总会向后翻,追问似乎是苦恼的先行军。
不停的走,舍舍拾拾,骨头里不安分的东西钝掉之后,番然间又会无比锋利。
锋利如剑,天马行空,摧枯拉朽;钝若矮胖厚实的锤头,温婉之际,亦可碎旧立新,钉钉于板上。在剑与锤之间,顺势。
三年前在东营电台做嘉宾,节目完后,获评对问题难以一针见血。温吞的性格,何其难改,惟愿多一些针锋相对的强势。至今,平衡木的技艺,还是不地道。但越来越首肯的是,务实,necessary。
这个暑假在家只有一周的短歇,没来得及看望老师,很是有些愧疚和想念。语文备课的时候,他的形象更加清晰如昨。才华如师,足慰平生。
要讲杨绛的《老王》,以前读过,是喜欢的作品。第一天学生新课本尚未发,讲了课外的东西,杨绛与钱钟书,杨绛的《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和钱先生的《围城》,还记得钱先生写窗的著名的散文。“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到今日,体会甚多。谈他们的结缘清华,共赴英伦,一生相濡以沫的爱情。也很羡慕钱先生的机运。这个学贯中西的学者作家,在杨绛这么个小巧玲珑的江南女子面前,时时显出孩子般的淘气,痴气和傻气。若在一个过分世俗、不解风情的女人眼里,可能被嘲为愚笨无能,不谙世事,从而把一个可爱的学者逼入一个扭曲的状态。而他的天性在杨绛那里,却是会心一笑,生出更多的钟爱和包容来,怜爱痛惜,一路陪伴。而有人欣赏共鸣,灵感不断。
提到这样的爱情,就不能不说起王元化与张可,再推开了去就说及了鲁迅和许广平,萧军萧红,周总理与邓颖超,梁思成与林徽因,还有爱慕林徽因的徐志摩和终身为林未娶的金岳霖先生。下一篇是余秋雨的《信客》,也是早年喜欢的文章,很亲切的感觉。
这些天画图是用coredraw和grapher,与本科的电信专业毫无瓜葛。任务完成,还是有成就感的。这种感觉对于男士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 本帖最后由 岚一样的爱 于 2008-6-20 16:44 编辑 ] 不经意的发现,文笔很好啊.赞!
如韩寒这厮观点差不多,我也觉得那徐志摩算不得什么大才子.面对他生命中的出现的女人,他太柔弱了些.不喜欢. 以后有的看了。。
最近好少有人写这么带劲的东西了 欢迎楼主常来坐坐。
文学源自生活,然而能够细心记录的却也少之又少。 呵呵 都是一些生活琐记罢了,好久都懒的动笔了 一直以为钱先生才是真正的大家,也是那个时代乃至现在英文最好的作家,甚至能知道好多古英文的生僻字眼,乃为真正的学贯中西 杨绛的《走在人生边上》,也很不错
[ 本帖最后由 心镜奇缘 于 2008-6-26 08:46 编辑 ] 杨绛先生在九十多岁高龄还写过一部《走到人生边上》,清楚的记得这部书中杨绛先生提到,钱钟书先生和她都认为,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子路而不是颜回,最不喜欢的是不懂装懂、大胆胡说的宰予。 甚为有趣
[ 本帖最后由 岚一样的爱 于 2008-6-26 08:52 编辑 ] 原帖由 岚一样的爱 于 2008-6-26 08:41 发表 http://www.actcn.net/images/common/back.gif
杨绛先生在九十多岁高龄还写过一部《走到人生边上》,清楚的记得这部书中杨绛先生提到,钱钟书先生和她都认为,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子路而不是颜回,最不喜欢的是不懂装懂、大胆胡说的宰予。 甚为有趣
:L 看了你说的话,觉的很奇怪,为什么会有两本一样的呢。于是我才发现是我错了:(
呵呵,谢谢你的提醒。还记得以前温柔一砍因为我连看也不看就专来的帖子批了一顿,果然我还是不够认真和严谨:L 原帖由 心镜奇缘 于 2008-6-26 08:50 发表 http://www.actcn.net/images/common/back.gif
:L 看了你说的话,觉的很奇怪,为什么会有两本一样的呢。于是我才发现是我错了:(
呵呵,谢谢你的提醒。还记得以前温柔一砍因为我连看也不看就专来的帖子批了一顿,果然我还是不够认真和严谨:L
可能是因为钱先生也有一部《写在人生边上》以及《人生边上的边上》,从前也经常混淆.......:loveliness: 我有时候很羡慕包括楼主在内的很多人,文学版里的金鱼,木马哥哥等等。看似不经意的文字中总是可以引经据典,而我即使看过的,哪怕是学过的,总是只记得大概,不是说错了名字就是压根说不上名字。
前几天朋友说,人真的是不可以貌相的。于是举了很多的例子,我说是啊,如同巴黎圣母院里的那个敲钟的人,其实当时我根本说不出那个老头叫什么,而朋友却张口就来。也许是因为我对待文学更多的像个游戏的孩子,从没有真正的端正过态度。或者,我其实并不属于爱好文学或者喜欢文学的那一类人。
现在想来,其实对于很多事情都可以从一个很小的点上看出自己的性格。 两年前的老师:L lz的好文采 {:4_164:} 我连身边的同事名字都记不清,书名那么长更记不清了,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