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成“蚁族”毕业于211重点大学,原因何在?
一部《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去年蜚声海内外,令低收入的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受到社会空前关注。今年,经半年调查,学者廉思报告说,毕业于普通院校的“蚁族”占到半数,职业院校的较少;与2009年的调研数据比较,毕业于“211”重点院校的,由10.8%上升到28.9%,占到近三成。研究生学历的“蚁族”由2009年的1.6%,增加到2010年的7.2%。从专业分布看,“蚁族”大多分布在工学、医学、经济、管理等近年被认为相对热门的专业。重点院校毕业生比重的增加说明,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成为“蚁族”的几率加大。原来人们印象中的“好学生”,找工作也变得愈发艰难。(12月13日《长江日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危机的浪潮冲击下,稳稳地站定了脚后跟。今年年初,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江浙沪等长三角众多企业面临着招工难、用工荒的严重问题。一年之内劳动力市场供求发生彻底逆转,就业市场一片大好形式,然而,就在如此的大好形式之下,3成“蚁族”毕业于211重点大学,为什么会产生如此诡异的现象呢,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种原因:
1.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固步自封
211院校“蚁族”的增加,足够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就业观念转变最快的是高职院校、普通二三本院校。首先,他们将自己的择业态度放到了一个非常正确的位置高度;其次,作为普通院校的毕业生,他们很自觉地将自己划分到弱势群体的范围之内;再次,他们拒绝了211重点院校的毕业生“高要求,高质量,高层次”的生活标准,他们选择了从基层做起,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做起,他们抛弃了211重点院校毕业生好高骛远的盲目崇拜心理。
眼下,大多数大学生就业观是:在大城市没有适合自己的职业,在中小城市也无吸引自己的职业,在逐渐的学习工作中,放任自流,破罐子破摔。很多大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我是211,或者985重点高校的毕业生,我就应该是白领,我生来就是被伺候的。他们总认为,我只适合这个岗位,那个工作不是属于我份内之事,多做一点工作怕吃亏,对待工作时挑三拣四,这个苦,那个累,总是没完没了的抱怨,自气自馁,然后一走了之,跳槽,跳槽,成为他们工作的主旋律。
相较而言,普通二三本院校,或者高职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摆正了自己的择业态度,以能力有限自居,在工作中,自不而然地形成了谦卑心理,处处忍让,善于人际交流,苦活累活抢着干,唯恐领导不乐意,积极为自己争取被赏识的机会。而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喜欢摆谱子,阔架子,总觉得下属能力有限,领导实力不够,占地为王的炫耀意识潜藏在言行举止之中,久而久之,形成了“壮志未酬”的心理,辞职不干!
2.大学生留守城市的美梦未醒
从集中地域到分散地域,从集中行业到分散行业——更具有“被”的色彩。是在无奈之余做出的选择。尤其是“985”高校、“211”院校毕业生,由于学历和本身实力因素,有不少还做着城市梦,想留在大城市里工作。他们认为,以自己的实力而言,这个城市才是他们展现才华的舞台。
事实上,作为“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聚集了各类精英人才,不仅劳动力市场严重饱和,而且高消费,高质量的生活标准,肆意泛滥,对于很多初次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美梦未醒。他们总觉得自己就是翘起这个城市的支点,没有他们,这个城市不转动,大错特错。
作为当代大学毕业生,他们融入城市的渴望和能力,也不纯粹是为了钱,还有多元的精神需求。比如宜居、便捷、时尚等等。在工作中,希望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美好的发展前途,频繁跳槽只是为了获得满足感。然而,现实是残酷,给初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没有任何选择的机会,当头一棒,很显然,他们没有被敲醒,而且敲晕了,在梦想与现实的边缘苦苦挣扎,于是便有了3成“蚁族”毕业于211重点大学,这种怪异现象。
总而言之,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谁都没有错,谁都是被迫的去选择生活,我们何不去换个方式生活呢?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大千世界百杂碎,换个角度,也许会有更加宽阔的舞台,等着我们去展示才华,我们何苦要万人过独木桥呢?在二线城市,或者大城市周边地区和中小城市,绝对会出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这种良性循环,我们的脑筋何时开窍?我们蜗居在大城市,买不起房子,拼居,拼吃、拼玩乐、这又是何苦呢?
归根结底,出现此类窘境的罪魁祸首是“就业难”。如果,我们国家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也就不至于出现 3成重点大学毕业生“蚁居”一线城市这种窘况。话又说回来,让形势逼迫大学生去调整就业观念,并不是长久之计。在整个环节中,我们造成的人才流失,教育失调,是我们无法弥补的严重浪费。
笔者认为,适当地去调整我国经济结构,为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们提供更多理想的岗位,在教育监管方面,加大力度,各大院校之间切不可盲目跟风,造成教育资源过剩,产业链失调。适当的参与学院院系设置,专业课程结构,以及社会人才需求,定性的去提升教育水准,达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努力实现100%就业上岗的理想化教育水平,使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使每个高等教育受教育者得到相应的教育回报,努力提升各行各业的发展水准,为大学毕业生门营造一个良好、有序、健康的发展环境。
页:
[1]